文章主题:人工智能, 绘画作品, 艺术创作, 艺术价值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学术争鸣】

作者:刘昌奇(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当今,人工智能通过大量信息的积累、吸取与处理,已具备生成逼真绘画作品的能力,甚至能完成艺术巨匠的遗作。2018年,一幅由AI创作的名为《贝拉米伯爵》的作品,在拍卖中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一事件标志着AI绘画开始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1712329236714.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陈抱阳创作的AI绘画作品《重构山水》。

🤖通过模仿和吸收众多经典艺术作品,AI成功地”创作”出了多種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古典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抽象派等。这一现象引发了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源、艺术的含义以及艺术家的社会职能等核心问题。然而,我认为AI生成的绘画作品并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的艺术。

我所理解的艺术创作,并非仅仅是模仿过去的作品,而是通过人类与语言、图像、物品、机器、身体、行为、情境、事件等媒介,有意识、创造性地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社会互动过程。🎨📚👩‍🎨👨‍🎨

🌟德国学者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源自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深入理解艺术及其原创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机械复制技术尚未问世的时代,艺术创作主要依赖艺术家的独特手工技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与此同时,这些艺术作品多用于尊道重孝等礼仪场合,因此具有神圣的膜拜价值。然而,随着摄影术的发明,部分艺术作品得以由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制作,从而使得无限次复制成为可能,而作品独一无二的特点则逐渐消失。此外,艺术作品逐渐转向娱乐宣传等世俗展示活动,展示价值逐渐取代了膜拜价值。尽管如此,无论艺术创作的社会功能及主要生产方式如何变化,原创性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始终保持着其独特性。这是因为原作在最初诞生之时所特定的历史瞬间和存在境遇,是机械复制难以模拟的。这也是为什么赝品以及当前正努力模仿的AI绘画无法获得艺术原创价值的根本原因。

英国著名艺术历史学家贡布里希的见解极具亲和力。他指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需应对来自时代的独特挑战。然而,科学家倾向于运用专业知识,而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图像元素来解答时代之问。在艺术史上,那些最早用自身风格应对特定艺术问题的艺术家,正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1712329236982.jpg

人工智能机器人“林仲潞”创作的作品《巴别塔》。

🌟例如,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马奈的作品,尽管在现今看来或许并不出众,然而,若深入到他所在的时代背景,便会深刻理解他的艺术价值。19世纪中叶,现代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以及视觉体验。然而,大部分艺术家并未意识到这一时代问题,依然选择运用传统的深度透视、精细笔触、棕褐色调等绘画手法来描绘传统主题。对于这种现状,马奈深感不满,于是舍弃了传统画法,开始独创。最终,马奈采用了外光画法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对时代问题进行了回应,为随后而来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们展示了一条新的、能够远眺的艺术道路。🚶‍♂️🎨

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人文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被卷入了艺术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之中,成了打开特定历史情境与时代精神的关键钥匙。基于此,我认为即使AI生成的作品与达·芬奇或凡·高的一模一样,它们也无法被称作艺术。凡·高在他那个时代的大胆尝试推动了艺术革新,引领了艺术发展,而目前AI再生产出来同样的绘画作品,就只是在重复前人既有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在创造新的历史,这与再描摹精良的赝品也并无多少艺术价值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有人愿意将赝品乃至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等大众文化工业制品也视作艺术,但这种对艺术极宽泛的理解显然不同于我们在此强调的真正原创的艺术。同时我们也可以断言,不需要太多艺术创造性的劳动与生产环节,终会被AI所取代。

1712329237164.jpg

编辑用AI绘画软件生成的作品《柳翠春早》。

艺术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家对其创作具有自觉性,艺术是艺术家基于自我意识对生活体验、人生阅历与精神感悟进行的创造性表达;而AI虽然可以对海量的艺术作品进行精细的统计、存储、分类、模仿,甚至可以生成新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理解它模仿与“创作”的对象。即便AI生成的绘画作品可以有和凡·高一样热烈的颜色与稚拙的笔触,可是它仍然不能理解凡·高在艺术上的抱负、孤独与骄傲,更无法理解凡·高对时代精神困境的反馈及其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示意义,那么艺术活动就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从这一层面上理解,AI绘画并不是艺术。

现在,人工智能仍只是人类的一种精密工具,人工智能看似可以自己创作作品,但这事实上是人为预先设计的计算程序的结果,而不能被视作人工智能脱离人的控制而进行的主动创作。虽然当代艺术对形式主导的现代艺术藩篱的突破,使得艺术的边界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艺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定义,但将艺术视作人类有意识的创作,而非纯粹自然的或机械的无意识的产物,仍然是人们普遍而朴素的艺术观念。

AI本身只是一种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它不能为AI绘画是艺术提供合法性支持,也不能为其艺术价值提供保证。AI遵从的逻辑,根本说来是现代科技的工具理性逻辑与算法逻辑,而不是艺术的反思判断逻辑与诗性逻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工智能被用于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中叶,而此时也正是当代艺术勃兴之时。但长期以来,科学家和艺术家用人工智能学习和模仿的作品,基本上是20世纪中期之前的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而不是之后的当代艺术。换言之,目前的AI绘画其实是在用最先进的技术,重复20世纪中期之前积淀下来的既定艺术范式,而不是在参与创造新的当代艺术。事实上,当代艺术对于观念和理论的依赖,对于材料、物品、身体的强调,对于行为过程、偶然事件、情境氛围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可以视作对人工智能及其所依赖的算法逻辑的对抗。

站在当代艺术的视点上来看,目前的AI绘画可能不但不是艺术,而且是反艺术。因为AI遵循的工具理性逻辑,倾向于将所有既往的作品转换为抽象的数据代码,并据此将内在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即时消费的流量,将丰富的人性降低为单纯的欲望,将存在的本真转换为虚拟的表象,而这恰恰是有违艺术的真精神的。艺术,说到底是包含精神锋芒的灿烂感性之光,是在展现生活本真的同时,又充满了诗性和生机的技术活动。它刺破虚假的欲望,撕破生活的表象,让因麻木而衰老的生命重新跃入生成的历险之中,重新被诗性充实、被生机鼓荡。

当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并对大部分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革命性改造的今天,不能全然否认人工智能对绘画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AI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一定不亚于摄影对于19世纪现代艺术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被视作艺术的AI绘画,经过发展或创造性应用,未必不会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已经侵入很多以往被认为独属于艺术的领地,但我们既不必担忧“艺术之死”,也不必哀怨“艺术家之死”。因为正如摄影术加速了古典艺术的终结,也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参与艺术生产之时,也是当代艺术重新为艺术设定目标与使命之时。历史反复证明着一个真理:危机中生长着机遇,绝望中孕育着希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韩业庭 光明日报通讯员 倪玥)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9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aigc666aigc999_0.jpg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